星美摇篮告诉你中西方对少儿模特的审美标准有哪些不同

  自古中西方文化、审美就一直存在着差异。比如西方人很避讳“13”这个数字,而中方人则觉得数字“4”不吉利。在中方人眼里,红颜色代表着正直、热情、活泼,而西方人看来,红颜色是恐惧、紧急、求救的讯息。数字语言不同、色彩语言不同,当然看待少儿模特的审美语言也是有差异的。
  相信大家都略有耳闻,西方人喜欢的模特类型都是“单眼皮、薄嘴唇、塌鼻子、方尖脸……”还记得小编有一次看国内综艺时,主持人拿着几张照片给几个白人看,让他们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脸。这些白人的选择出乎小编意料,居然没一张是大眼睛、双眼皮。再看一看在好莱坞发展的华人女星们:凭着《致命女人》大火的女星兼导演刘玉玲、百花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获得者陈冲;曾被《人物》杂志评选为世界最美50人之一的白灵……仔细观察这些女明星的形象就会发现,她们都有一副很有中方相貌代表的面孔,上面说的“单眼皮、薄嘴唇、塌鼻子、方尖脸……”总得占几样。
  那么形成西方对中方美的这种固定思维源头在哪里呢?据说这种审美形成于19世纪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:黄祸论(Yellow Peril)。这种理论的宣扬认为,因为劳工出口买卖而遍布西方世界的黄种人对于白人是威胁,白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那些勤劳的立足当地的黄种人。于是,在各国掀起排华风潮的同时,也纷纷著书立说,美国作家杰克·伦敦于1904年发表《黄祸》一文,1908年和1910年分别写了两部小说《中国佬》和《空前绝后的入侵》,以及其他涉及中国海外移民题材的《白与黄》《黄丝帕》《陈阿春》等多篇作品。在这一连串精心炮制的“黄色传说”里,作者抨击中国人为“劣等民族”,是对欧美白人世界构成威胁的“黄祸”,必须对之实施“种族灭绝”。而后来在全世界文学、漫画、舞台剧、电影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黄种人的人物形象是:傅满洲(Fu Manchu),西方世界里家喻户晓他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·罗默创作的《傅满洲》系列小说中的反派人物,是典型的西方人眼中黄祸(Yellow Peril)的拟人化形象。
  正如中方看待西方的孩子也有一个固定审美一样。拿我们自己来说,有时候看到一些西方国家的少儿们走模特秀的时候,都会关注他们的瞳孔颜色、头发、肤色,看到大眼睛、双眼皮、深邃的眼眶、白皙的皮肤和浅色卷卷的头发,就会觉得“哇,这是多么可爱呀”。如果有双蓝宝石一样颜色的眼睛就更加分了。不过不论是哪一方的审美,都是相辅相成的。世界因有差异而精彩,要明白一点:我就是最特别的!我的脸蛋就是最美脸蛋!这种想法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。